每个城市都该拥有一座颜值与内涵并存的图书馆
©
ECHO
设计之旅
当建筑开始诉说与倾听,便显现出核心的精神价值。一座城市的公共建筑,渲染着城市的内在气质,与人们的日常交织,传递着属于建筑本身的精神所在。
图书馆便是这样的精神建筑,人们来到这里开启探索之旅,在人文、艺术、自然的融合中,不断认知世界,并延展着生活的更多美好形态。
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、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:“如果有天堂,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。”本期设计之旅,我们一起走进那些不只有内容的图书馆,它们代表着城市,也渗透于日常生活,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,尽享人间食粮。
1965年,路易斯·康受邀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高中社区设计图书馆区,这座图书馆是他为美国大学建造的最重要、最简洁的建筑之一。
作为中国南端重要的港口城市,海口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。伴随城市影响力与日俱增,如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和艺术性,为居民带来更具人文气质的生活环境,塑造城市的性格和归属感成为海口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。
“海口云洞图书馆”是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“海口·海边的驿站”中第一个落成的高标准驿站,该项目以“自然·共生·未来”为理念,邀请十余位全球顶尖的建筑师、艺术家以及跨学科专家共同打造的16座地标性公共驿站。
设计 © MAD建筑事务所
摄影 © 奥观建筑视觉 / CreatAR Images
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的“海口云洞图书馆”地处海口湾畔的世纪公园,建筑南侧的图书馆主馆,内含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万本仓鼠阅读空间、多功能影音区。北侧为公共服务区域,为人们提供咖啡厅、公共卫生间、无障碍卫生间、淋浴间、母婴室、休息区及屋顶花园。
这座一体成型的混凝土建筑,被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称为“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”,它将为海口市民及游客带来更独特的城市公共和文化空间。
设计 © MAD建筑事务所
摄影 © 存在建筑 / CreatAR Images
流动、柔软、多变的结构形态是这座图书馆最大的特点。在自然环境中塑造一座让人们可以沉浸其中的建筑,除原始混凝土质感外,通过建筑里外的孔洞,营造出贴近自然的空间形态,让建筑与自然的边界逐渐消隐。
大小不一的孔洞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;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。人们通过孔洞看天、望海,仿若透过时空的隧道反观熟悉的世界。“别有洞天“的图书馆里,奇妙的氛围包裹着人们的探索与想象,为生活赋予独特的仪式感。
设计 © MAD建筑事务所
摄影 © 存在建筑 / CreatAR Images
日本大阪府松原市,遍布着充满历史气息的城市水库池塘与古墓,这些人造建筑的规模甚至比周围居民区要大得多,在时光的沉淀中,它们变得越来越贴近自然地貌。于是便萌生出在水池里去建造一座图书馆的想法。
设计 © Yohei Takano + Sachiko Morita / MARU.architecture
摄影 © Kai Nakamura / Shinkenchiku-sha
松原市民图书馆所在地位于城市文化设施的聚集地,项目以建造一所“超越自然与人造边界的建筑”为理念,结合当地历史与自然景观,将公园中的池塘建筑视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,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项目超越了普通建筑的尺度,而更像是一项土木工程。为了保证在必要湿度条件下,避免建筑受到水的影响,建筑团队采用了600毫米的钢筋混凝土来建造外墙。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水景池塘,制造出盘旋而上的流线质感,读者可以在充满书籍与清新空气的空间中随心漫步,多维度感受建筑与环境。
设计 © Yohei Takano + Sachiko Morita / MARU.architecture
摄影 © Kai Nakamura / Shinkenchiku-sha
外部混凝土与内部木材质的丰富纹理,经过时间的打磨变得愈加朴素自然,建筑融入时间,增添了新的风韵。人为活动与自然世界形成强烈对比,潺潺的流水、公园里的行人、图书馆里的静谧时光,动静之间,唤起温暖沉淀的时间感。一座古老城市,因承载历史与未来的图书馆,而焕发新生。
设计 © Yohei Takano + Sachiko Morita / MARU.architecture
摄影 © Kai Nakamura / Shinkenchiku-sha
苏州第二图书馆位于苏州古城以北,掩映于书香公园之中,汲取江南温厚深远的自然人文元素,为这座古老又现代的文化书城赋予全新含义。
新图书馆在传统图书借阅功能之外,还带来了国内首座配备了最先进的地上智能书库,藏书量将达700万册。同时还设有苏州文学馆、设计图书馆、数字图书馆、音乐图书馆、儿童图书馆等特色馆中馆,以及研讨、展览空间等公共文化设施。
设计 © gmp
摄影 © Christian Gahl
根据公共空间与图书馆的不同使用需求,建筑被分为两部分,被东西方向轴线上的公共广场分隔开,图书馆主入口也分别位于广场两侧,为进出图书馆、公共广场、书香公园提供了最佳便捷路径。室内外功能的自然连接,让市民的人文生活范围进一步扩大,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延展到城市空间中。
设计 © gmp
摄影 © Christian Gahl
进入图书馆书库,通透宽敞的阅读空间最为引人注目,大面积落地玻璃,将视线畅通无阻地引导到室外,与城市自然景观良好互动。线条木纹肌理的清水混凝土,与通透的玻璃幕墙相互交叠,形成富有质感的肌理。在这样不加过多修饰的空间内阅读,短暂忘却城市纷扰,沉浸在此刻专注时光。
设计 © gmp
摄影 © Christian Gahl
位于生态湿地边缘的宁波市图书馆新馆是丹麦建筑事务所Schmidt Hammer Lassen在中国完成的首个图书馆项目。
宁波市图书馆始建于1927年,拥有该地区最大的历史和古代书籍馆藏,日均访问量达到3000至4000人。新馆的落成将使图书馆的日访问量提高至原来的两倍,同时凭借其开放通达的建筑体量,成为社区中的文化中心。新图书馆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,同时也将成为历史文化脉络的一部分。
设计 ©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
摄影 © Adam Mørk
新馆围绕着8000平方米的开放广场布局。馆内容纳了一系列受大众喜爱的功能空间和馆藏,包括大厅、读者服务区、儿童图书馆、24小时图书馆、视障者图书馆、两个演讲大厅、一间咖啡厅和大阅览室等。首层空间毫无保留地向四周敞开,从而将图书馆与外部的公共广场和生态公园相连。
设计 ©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
摄影 © Adam Mørk
图书馆的设计思路为整个场地的核心地带赋予了鲜明的特征:主入口位于湿地之上,来访者在进入建筑之前将穿越一系列由桥梁、步道、水景和绿植交织而成的独特景观,伴随美景一路进入图书馆。
周围环绕着宁静的景观,花园里的池塘也为水生植物和小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,天空的倒影形成别样美景。如同世外桃源一样的公共图书馆成为人们享受精神世界的居心地,在这里读书冥想度过周末,给眼睛与内心最美的慰藉。
设计 ©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
摄影 © Adam Mørk
香蜜公园对于深圳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场所。它最初被用作农业研究中心,1980年之后,逐渐被迅速扩张的城市所吞并。在3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,原用于研究的大型荔枝园、鱼塘、花卉市场、大型树木以及棕榈大道均得到了维护和保留。
香蜜公园犹如一个未被发现的宝箱,坐落在深圳的中心位置。在这里建造一座图书馆,是鼓励市民去拥有一种全新而积极的生活方式:健康、自然、人文的多重熏染中,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城市于内心。
设计 © MLA+事务所
摄影 © Vlad Feoktistov
香蜜科学图书馆是一座轻盈的建筑,它与公园中的“树顶步道”形成连接。钢结构和全玻璃立面构成了建筑明亮而通透的基础。巨大的悬臂式结构覆盖以金属涂层,可以遮挡阳光,其形态也参考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。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在室内或是全景露台上读书,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设计 © MLA+事务所
摄影 © Vlad Feoktistov
图书馆本身还起到了公共楼梯的作用,将地面层和桥梁层连接在一起。镶嵌于林间的体量为每一层空间带来不断变化的景观体验。模糊掉界线之后,首层空间成为树林的一部分,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。上方的楼层被茂密的树冠围绕,带来亲密的感觉。体验这座图书馆,就如同不断攀爬一座知识的大树,会不自觉激发内心的探索欲。
设计 © MLA+事务所
摄影 © Vlad Feoktistov
央美燕郊校区图书馆原建筑是在一座烂尾楼基础上建成的,因此格局和空间都受到了原建筑的限制,并不理想。在建筑师看来,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图书馆应该是读者乐于进入的空间,它不刻板,不封闭,尤其是在央美这样具有创造性的氛围里,更应不拘一格。
于是便产生了将图书馆与美术馆展厅一起规划改造的方案,提出“藏-展-阅-享”四位一体的概念,以此共同作为未来央美知识和艺术生产的基地。
设计 © 何崴
摄影 © 金伟琦
新入口位于图书馆所在教学楼的西南角,毗邻美术馆展厅的西侧次入口。这里曾经是堆放杂物的半室外廊道,建筑师将杂物清除,廊道仍然保持半室外状态,但引入富于表现力的新材料和色彩,塑造出图书馆新的入口形象。
大厅作为新的空间核心,链接图书馆、美术馆展厅,及其他教学空间的新枢纽,光影交织梦幻无比。未来使用中,前厅会作为展览开幕式的主要空间,也可以在此举办多种公共活动。
设计 © 何崴
摄影 © 金伟琦
阅览室充分利用原建筑的空间属性,创造丰富、轻松的阅读体验。建筑师针对不同空间,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改造。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:一层的流通阅览室及外侧庭院,还有二层的阶梯阅览室。读者从流通阅览室向外看:青竹、白墙、灰影共同构建了一幅带有文人气息的画卷。
整个改造并不追求奢华,大都基于建筑原有问题的解答。新图书馆将借助空间,激发出更多知识和艺术的灵感创作。
设计 © 何崴
摄影 © 金伟琦
所城里社区图书馆选址于烟台城市起源——所城里老街区西北角一处四合院内。改造前,院内留存的三间厢房在历史悠久的张家祠堂后院,不同年代的加建结构留下十分宝贵的“时间痕迹”。于是“如何处理新与旧的关系,让院子满足当代生活方式的需求”成为设计关注的重点。
设计 © 直向建筑
摄影 © 苏圣亮
一个回廊串联起这座历史院落。崭新的回廊重塑了进入院落空间的秩序与层次,使院落空间划分从“一”到“多”, 确立了基本的空间使用格局:可供灵活使用的户外场地以及四处绿化院落,同时串联起包括入口、阅览室、咖啡厅、展厅和卫生间在内的各个功能空间,为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可以交流的场地。在特殊天气情况下,廊道亦可充当避雨的场所。
设计 © 直向建筑
摄影 © 苏圣亮
这座建筑以智慧方式重新激活空间的历史信息,与社区原有肌理发生关系。建成后的所城里图书馆,在留存社区原本生活方式与节奏的同时,也实践着当代文化与审美意图。在新旧共生的建筑空间内,源于社区内核的能量与活力被不断激发。
设计 © 直向建筑
摄影 © 苏圣亮
©
栏目策划 | 回响之外
平面设计 | 王津 排版 | 侯雨
图片来源 | gooood、网络
监制 | 西坡
新媒体运营 | Jean
品牌运营 | 子溪、侯雨
新媒体战略合作 | 人间三角
往期精彩回顾
对话 | 穿越时间,沉潜设计,欧阳毅的实践之路
大同古建命运,毁灭还是新生?
深度访谈 | 马卫东,从安藤忠雄的学生到中国合伙人
©
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